根据《2020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》数据显示:与2019年底相比,2020年疫情发生后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.7%。2020年1至7月份,青少年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,仅为32.3分钟,尚未达到推荐值的三分之一,使得孩子们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极大增加,网课时长也直接影响青少年视力。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中国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。
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
教育部2019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为14.5%、小学生近视率为56%。近年来,各地通过对一系列近视防控举措的落实,青少年近视率上升趋势有所减缓,但近视率仍居高不下,并且呈低龄化趋势。
与此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,近视率出现了反弹。教育部对9个省(区、市)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的调研结果显示,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.7%。
2021两会,近视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
“高一893个学生中有774个戴眼镜,而这个比例已经比上一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”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两会上透露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则谈到,超八成青少年近视是后天形成,建议进行网格化防控。
近视的原因是什么?长时间的近距离阅读以及户外运动不足。如何防控近视?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,也就意味着减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,减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,为中小学生开展户外运动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,增强体质等。
那如何来实现这些举措呢?升学压力下,减负效果不尽如人意,校内减负,校外增负,线上线下各种培训,用眼时长降不下来,户外运动时间提不上去。如此一来,近视率如何能降?
落实这些举措,关键还在于教育评价改革、优化教育生态,引导学校、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、教育政绩观以及成长成才观,以此推动政策的落实和推进。
近视防控:全民参与,全程防控
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在委员通道说到:“学生没有分数,过不了今天的高考,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。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,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。分数是重要的但不是教育的全部,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”。
因此,学校、教师和家长只有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,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追求分数和升学,淡化教育焦虑,用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去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改进,才能化解近视防控路上的这一重大阻力。家长的观念护眼知识、家庭的用眼环境;学校的学习用眼环境课桌椅的设置、课业负担的改善、户外活动的时间空间等都是近视防控的举措。
近视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努力,要发挥家庭、社区和医院的力量,为孩子建立视力档案,对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进行动态监测,将近视防治的端口前移,一方面加强用眼指导,引导青少年养成科学合理用眼的习惯,另一方面则对视力进行动态监测,提前干预。